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双石通淋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SymMap和ETCM数据库筛选双石通淋胶囊的化学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DisGeNET和DrugBank数据库检索BPH疾病靶点;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双石通淋胶囊-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图。分子对接预测核心成分与靶点的结合能力。采用去势联合皮下注射丙酸睾酮建立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造模同时进行灌胃干预,连续28 d,末次给药24 h后,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前列腺湿质量及指数;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和胶原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中EGFR、VEGFA、p-P38、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双石通淋胶囊筛选出193种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黄芩素、薯蓣皂素、等核心成分,对应靶点422个,与994个疾病靶点取交集后得到100个共同靶点,核心靶点包括AKT1、STAT3、EGFR、CASP3、VEGFA、等;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途径主要包括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蛋白激酶结合、等;细胞组分主要包括大分子络合物、转录因子复合物、核染质、等;分子功能包括酶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KEGG富集分析发现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可能在双石通淋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中起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汉黄芩素与VEGFA结合能力最强。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增生及胶原沉积明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双石通淋胶囊2.5 g/kg组大鼠前列腺湿质量和指数明显降低(P<0.05);给药各组大鼠前列腺中EGFR、VEGFA、p-AKT、p-P38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P<0.01),给药各组的前列腺增生程度及胶原沉积明显减轻。结论:双石通淋胶囊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BPH,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EGFR、VEGFA、p-P38、p-AKT的表达有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