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8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单眼18例,双眼10例。平均年龄(50.8±6.9)岁。全身抗肿瘤治疗后,脉络膜转移病灶消退3例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FAF、FFA、频域OCT、B型超声检查。结果 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所有患眼瘤体均位于视网膜后极部或中周部。其中,孤立性病灶26只眼,多灶性病灶12只眼。瘤体均呈黄白色隆起,其中伴或不伴色素沉着分别为11、27只眼。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2只眼。较新鲜瘤体26只眼,陈旧瘤体10只眼,新旧瘤体共存2只眼。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瘤体明显缩小,变平,表面色素沉着。IR检查发现,瘤体均呈不同程度斑驳状反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区域IR呈相对弱反射。FAF检查发现,瘤体内呈斑块状较强自身荧光(AF)14只眼,呈强弱荧光混合形成的斑驳状AF13只眼。陈旧瘤体10只眼中,可见"豹斑样"AF 3只眼。FFA检查发现,瘤体早期呈弱荧光,中期其周围出现针尖样强荧光点,晚期呈弥漫性强荧光32只眼。陈旧瘤体呈"豹斑样"荧光2只眼。频域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脉络膜及RPE层不同程度波浪状隆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可见大量细颗粒状或团状强反射物质堆积。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后瘤体变平消失,RPE点状突起。B型超声检查发现,所有患眼后极部实质性占位病变、内部回声均匀。瘤体呈扁平形23只眼,扁平半球形12只眼,不规则形3只眼。结论 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转移病灶的大小、部位,色素改变及周围视网膜病变情况;IR可在瘤体、渗出区、萎缩区呈现不同反射信号;FAF可显示病变内RPE破坏情况;FFA较新鲜瘤体荧光素渗漏,而陈旧萎缩瘤体则为透见荧光;频域OCT可反映瘤体高度、RPE改变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