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胰胆管合流异常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诊断价值

作者:郭辰; 顾晓红; 曾敬清; 邓朝晖; 周莺*; 钟玉敏
来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2, 28(06): 647-652.
DOI:10.19627/j.cnki.cn31-1700/th.2022.06.018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在儿童胰胆管合流异常(PBM)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的儿童PBM,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分型,探讨各影像学方法在诊断本病中的优势。结果:(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儿,男性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3岁。(2)首发症状:腹痛24例,皮肤黄染6例,呕吐6例,体检发现1例。(3)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共28例,实验室检查无异常2例。(4)影像学结果:本组30例患儿,MRCP明确诊断为PBM者22例(73.3%,22/30),其中分型为A型11例,B型2例,C型9例,D型0例;ERCP确诊者30例(100%,30/30),其中分型为A型13例,B型2例,C型14例,D型1例;29例均伴随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扩张;MRCP提示胆总管中或下段结石12例,ERCP确诊结石共16例并诊断胆总管下段或胰管内蛋白栓17例。(5)随访:30例中19例接受1次ERCP检查,另有10例和1例因反复胰腺炎发作接受2次及3次ERCP检查。结论:对于临床上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特别是同时合并黄疸、腹部包块、胰腺炎与肝功能不全等的患儿,需要考虑到PBM的可能性。MRCP对于本病早期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仍有一定局限性;ERCP仍为目前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在诊断、分型、治疗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