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减氮增效的耕作和秸秆利用方式。[方法]在氮肥减施30%的条件下设置翻耕秸秆腐熟(PTF)、深松秸秆腐熟(STF)、旋耕秸秆腐熟(RTF)、翻耕无秸秆腐熟(PTN)、深松无秸秆腐熟(STN)、旋耕无秸秆腐熟(RTN)6个处理,研究耕作措施与秸秆腐熟对0~20 cm土层的土壤团聚稳定性、有机碳含量(SOC)、土壤含水量(SWC)以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耕作措施与秸秆腐熟同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深松和旋耕处理表层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显著高于翻耕处理;秸秆腐熟后在土壤表面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散失,深松秸秆腐熟和旋耕秸秆腐熟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翻耕处理使湿润的土壤翻到土壤表面,增加了土壤水分蒸发,进而导致翻耕过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深松和旋耕处理;秸秆腐熟处理后土壤含碳量均提高,其中深松秸秆腐熟处理土壤的含碳量增加极显著,然而旋耕处理降低了土壤含碳量;小麦产量表现为深松秸秆腐熟处理最高、旋耕无秸秆腐熟处理最低。[结论]深松秸秆腐熟是提高小麦产量和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的良好农田耕作管理措施。

  • 单位
    商丘市农林科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