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淮河下游典型冲海积平原区的盐城,地下水具有开发利用程度高,浅层水显著咸化的特点.在浅层地下水空间采样的基础上,通过各要素空间分布、Pipper、水化学侵蚀模式和富集因子法,研究离子的主要来源及其成因,探讨人类活动的作用.结果表明:(1)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TDS)范围为211~3 790 mg·L-1,其中,微咸水样品占30.28%.阴、阳离子浓度顺序分别为:HCO3->Cl->SO42->NO3-和Na+>Ca2+>Mg2+>K+,但从Ⅰ、Ⅱ类水至Ⅴ类水中,随TDS值增大,居支配地位的阴、阳离子分别由HCO3型向Cl/SO4型和Ca型向Na型演化.(2)初始的Ⅰ、Ⅱ类水体中,Na+应主要源于钠长石的风化侵蚀,而Ca2+、Mg2+和HCO3-应存在共同的岩石风化来源;之后的水质演化过程中,导致TDS值升高,甚至超标的因素不限于岩石风化,蒸发浓缩和离子交换作用也非常值得关注.(3)水体中Cl-和SO42-主要来源于海盐源输入,所占比例整体上由西部的Ⅰ、Ⅱ类淡水区向东部微咸水区逐渐增加;然而,Ca2+、K+和HCO3-主要源于地壳源,且Ca2+存在因饱和而沉淀的现象.(4)人类活动补给的NO3-,受农业化肥污染较弱,仅限于Ⅰ、Ⅱ类和Ⅲ-1(500 mg·L-1<TDS≤750 mg·L-1)类水中;城市污水排放主要作用于Ⅲ类水体,而农业有机肥形成的硝酸盐主要分布在Ⅳ、Ⅴ类水中,即江苏射阳大米主产区内,应是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果之一.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