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智钧; 黄腾飞; 郭文青; 陈剑贤; 刘强; **; 孙占友; 关键*
来源: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1, 30(03): 195-199.
DOI:10.3969/j.issn.1005-8001.2021.03.005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CT平扫上表现为P-SAH的确诊病例13例,包括非脑出血性疾病的脑死亡者(器官供体)5例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8例。所有病例均行CT扫描。描述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的CT表现;在平扫CT图像上对脑白质和脑沟裂血管区定点、对称地勾画兴趣区(ROI),保持各ROI大小一致(脑白质ROI为100 mm2,脑沟裂血管区ROI为10 mm2),并分别测量CT值。比较脑死亡者和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的测量值及CT表现,并观察非外伤性重症病例的临床预后。结果所有病例均出现P-SAH,CT平扫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肿胀,密度减低,脑灰白质分界模糊,脑室受压变窄,基底池及脑沟裂内见管线状高密度影,对称分布。5例脑死亡者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 HU,平均(26.25±2.28)HU;脑沟裂血管区CT值范围35.1~45.0 HU,平均(41.45±2.42)HU。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脑白质水肿区CT值范围21.9~29.8 HU,平均(26.02±2.20)HU;脑沟裂血管区CT值范围35.1~56.9 HU,平均(45.07±4.47)HU。全部病例脑沟裂血管区与脑白质CT值的差值为(17.54±3.05)HU。8例非外伤性重症病例均于2周内死亡。结论重度弥漫性脑水肿时,颅脑CT平扫上可见典型的P-SAH;P-SAH的出现常提示预后不良。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