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肌苷三磷酸酶(ITPA)基因多态性性(SNP)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b或α-2a)抗病毒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92例CHC和87例CHB患者,纳入的患者均使用Peg-IFN α-2a或α-2b抗病毒治疗并有48周完整的随访数据,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ITPA基因rs1127354位点SNP,并收集抗病毒治疗后第4、8、12、24、36和48周血小板变化,以及药物剂量调整情况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92例CHC患者中,rs1127354位点CC型55例(59.8%),AC型31例(33.7%),AA型6例(6.5%);纳入的87例CHB患者中,rs1127354位点CC型53例(60.9%),AC型29例(33.3%),AA型5例(5.7%)。在CHC患者中,rs1127354位点AA/AC型在Peg-IFN/利巴韦林(RBV)治疗后4周(F=6.195,P=0.015)和8周(F=4.304,P=0.042)血小板下降水平显著高于CC型的患者,但在CHB患者中,rs1127354位点SNP与Peg-IFN抗病毒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小板下降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CHC rs1127354位点AA/AC型的患者使用Peg-IFN/RBV抗病毒治疗过程中Peg-IFN剂量调整的构成比显著高于CC型的患者(χ2=4.796,P=0.029),但CHB rs1127354位点SNP与Peg-IFN剂量调整无显著相关性(χ2=0.051,P=0.822)。结论 CHC患者ITPA基因rs1127354位点SNP与Peg-IFN/RBV抗病毒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显著相关,但CHB患者ITPA基因rs1127354位点SNP与Peg-IFN抗病毒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无显著相关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