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通等地报道的禄丰玛姆象(Mammut lufengense),代表了高轭型化的玛姆象类在中国南方中新世晚期的一个分支。另一类鉴定为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zhupengensis comb. nov.),如同期的其他玛姆象类,比如马修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matthewi)和斜脊玛姆象(Mammutobliquelophus),竹棚上新乳齿象具有直而略向上弯的上门齿,下颌联合部中等伸长,具有短棒状的下门齿,但它的颊齿轭形化程度低,具有如下特征:齿嵴和新月嵴粗钝,保存主齿柱中心小尖,侧视主齿柱达到齿谷的一半高度,副齿柱分裂程度低,以上特征与禄丰玛姆象等高轭形化的类群相区别。竹棚上新乳齿象颊齿形态特征继承了中国北方中新世中期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gobiensis),又与其后昭通盆地(6.5-6.0Ma)的先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praeintermedius)有被继承的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中华乳齿象不大可能是比它晚的美洲的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2.5-0.01 Ma)演化而来,也可能如早期所认为的归为玛姆象类,而非嵌齿象类。
-
单位云南大学;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