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引导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急性CSC患者72例72只眼纳入研究。将患眼随机分为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组, 分别为31例31只眼、33例33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A、ICG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A组将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粗颗粒强反射区定为治疗区;ICGA组将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渗漏点附近对应的脉络膜高灌注区定为治疗区。根据彩色眼底像中勾画的治疗区域对患眼进行半剂量PDT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后1、3、6个月视网膜下液(SRF)完全吸收率、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3、6个月SRF复发率。两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1、3、6个月, OCTA组、ICGA组SRF完全吸收率分别为74.2%(23/31)、63.6%(21/33), 87.1%(27/31)、84.8%(28/33), 96.8%(30/31)、91.9%(31/33);OCTA组治疗后不同时间SRF完全吸收率非劣效于ICGA组[95%可信区间(CI)-11.9%~33.1%, P=0.402;95%CI -14.7%~19.3%, P=0.107;95%CI -6.3%~16.1%, P=0.226]。治疗后3、6个月, 两组患眼SRF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9、0.047, P =0.925、0.828);治疗后6个月, CRT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7, P=0.047);治疗后1、3、6个月, logMAR BCVA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9、0.762、1.017, P=0.581、0.403、0.243)。结论随访6个月时间内, OCTA引导下的半剂量PDT治疗急性CSC患者, 其SRF完全吸收率不劣于ICGA引导下的PDT。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