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陆水域包括河流、溪水和湖泊、水库以及水池,会部分出现暂时性或者季节性甚至年际性的干旱,称之为间歇性内陆水域.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类活动加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原因,其面积不断增加.然而,内陆水域CO2排放研究基本集中在常流水域,对于间歇性水域的CO2排放研究较少,国内目前还未展开相关的工作.本文综述了现今所知的包括河流溪水和湖泊水库以及水池在内的间歇性内陆水域在干旱和再浸润时CO2排放,讨论这两个阶段CO2释放通量的控制因素和作用机理.间歇性内陆水域在干旱时沉积物暴露接触到更多氧气,有机质分解作用增强;分解速率除受温度和湿度控制外,还受上覆植被的影响,存在时空差异性.再浸润时发生类似土壤中"桦木效应",间歇性内陆水域CO2释放浓度迅速增加, CO2排放通量受沉积物理化性质和温湿度影响.最后估算间歇性内陆水域CO2排放量为每年0.51 Pg C,约占全球内陆水域CO2(未计间歇性内陆水域)排放量的1/4,是全球内陆水域重要的碳源.因此,计算全球内陆水域的CO2排放量时,应该把间歇性内水域考虑进去,这将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区域和全球碳循环.
-
单位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财经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