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卒中16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光明; 李蕴博; 韦强; 韩彦武; 龙宏威; 刘兴吉*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 2019, 57(01): 46-49.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卒中(TBG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总结, 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TBGS的患儿, 共确诊16例TBGS患儿, 其中男11例, 年龄范围0.5~13.0岁。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对比不同年龄段(≥5岁与<5岁)的TBGS患儿、不同外伤性卒中(梗死与出血)患儿的预后情况, 不同组别预后情况比较采用Fisher′s检验。结果所有患儿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 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其中4例出现面瘫, 3例出现意识障碍, 1例出现癫痫发作。16例患儿头部CT表现为:缺血性卒中11例, 出血性卒中5例。双侧基底节散在钙化点8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神经康复治疗;1例患儿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16例患儿中恢复健康11例, 留有肢体瘫痪3例, 死亡2例。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11例患儿(10例恢复健康, 1例留有偏瘫)较出血的5例患儿(1例恢复健康, 2例留有偏瘫, 2例死亡)预后相对较好(χ2=8.045, P=0.013)。年龄较小的患儿预后较好(≥5岁8例, 其中3例恢复健康, 3例留有偏瘫, 2例患儿死亡;<5岁8例均恢复健康;χ2=12.121, P<0.01)。结论儿童基底节区解剖学特点及豆纹动脉的钙化等是儿童TBGS的危险因素, 梗死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 年龄较小的患儿预后较好。

  • 单位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