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业种植结构(如作物、土地利用、生产方式等)的变化对种植业碳效应的影响研究可为构建和发展低碳农业、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以关中平原农业转型典型区域大荔县为研究区,通过选取碳排放源,细化碳吸收作物,并基于ArcGIS平台从像元尺度分析与评价了1998-2018年大荔县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下的碳效应空间演变,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碳效应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 1998-2018年,大荔县种植业由粮食作物向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转型,现存的种植结构促使农资投入增多、经济产量提高,导致碳排放与碳吸收量增加,呈净碳吸收效应,但“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使得碳排放增长速率高于碳吸收,不利于今后低碳农业的发展.(2)农业碳效应的空间分异与不同地域的农业转变过程(如向水果、蔬菜的转变)及地域适宜性(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3)单位农业用地面积农膜使用量是影响碳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合理利用农用物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大荔县农业经济向低碳发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