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抗凝与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探讨亚急性期下肢DVT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DVT患者48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每组24例。药物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介入组在应用药物抗凝基础上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经小隐静脉(9例)/腘静脉(15例)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静脉血栓中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变化及疗效,随访6~24个月,观察DVT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等。结果介入组患者治疗后膝上、下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分别为(1.10±1.11)、(1.11±1.02)cm]均明显小于药物组[分别为(2.21±1.04)、(2.00±0.9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2.59,P<0.05);总有效率[91.7%(22/24)]明显高于药物组[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5 1,P<0.05)。48例患者中完成随访43例,失访5例,随访率为89.6%。介入组患者中再发血栓1例,药物组患者中再发血栓3例。介入组患者总PTS发生率[13.6%(3/22)]明显低于药物组[52.4%(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5 2,P<0.05)。结论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DVT可提高血栓溶解率,降低PTS发生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