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建设对河流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影响:以澜沧江、怒江为例

作者:丹勇; 赵萍; 胡子龙; 朱晓声; 聂小芬; 徐刘得; 王从锋*; 纪道斌; 刘德富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04): 1-7.
DOI:10.13393/j.cnki.issn.1672-948x.2020.04.001

摘要

通过对已建水库河流的沉积物磷形态与未建水库河流进行对比,揭示建有水库河流与自然河流沉积物磷形态的差异,并分析其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怒江、澜沧江自然河段TP含量分别在510.68~624.61 mg·kg-1、528.79~629.40 mg·kg-1之间变化,澜沧江水库段383.50~1 044.13 mg·kg-1之间变化.沉积物6种磷形态中,自然河道段Ex-P、Fe-P、Al-P、OP、Ca-P、Res-P含量分别在0.87~5.02 mg·kg-1、19.13~44.4 mg·kg-1、8.81~33.97 mg·kg-1、73.74~142.75 mg·kg-1、325.22~493.51 mg·kg-1、34.67~76.84 mg·kg-1之间变化;而澜沧江水库段Ex-P、Fe-P、Al-P、OP、Ca-P、Rest-P含量分别在0.72~4.41 mg·kg-1、28.68~81.01 mg·kg-1、11.52~377.03 mg·kg-1、40.61~160.78 mg·kg-1、46.91~349.83 mg·kg-1、23.49~92.84 mg·kg-1之间变化.与自然河道相比,水库段沉积物Fe-P、Al-P含量上升,Ca-P(除坝下沉积物含较高外)在库区的含量下降.水库段沉积物Fe-P、Al-P含量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沉积物中的Ca-P释放产生的磷酸盐,较深部位沉积物层的铁磷矿物还原溶解释放溶解磷酸盐以及较小粒径的沉积物吸附水体中的磷酸盐与沉积物中铁铝的(氢)氧化物结合而沉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