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挺挺; 谷明莉; 张蕾; 邓安梅; 陈孙孝
来源: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1(02): 35-38.
DOI:10.3969/j.issn.1671-7414.2016.02.011

摘要

目的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11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收治的25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体检的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外周抗凝血,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方法检测PBMC中CD200的mR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CD200蛋白水平以及TNF-α,IFN-γ和IL-17的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D200与这些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PBMC的CD200mRNA水平分别为1.73±0.51和1.69±0.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CD200蛋白水平为212.3±70.5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32.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TNF-α,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浆CD200水平与IFN-y呈负相关(r=-0.635,P<0.001),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68,P<0.001)。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血浆CD200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通过调节IFN-γ和IL-17等炎性因子水平来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参与其发病,提示CD200有望成为隐球菌脑病免疫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