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凤翔县医院收治的85例发病4.5 h内的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n=51]和双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n=3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 h及治疗24 h时相关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7 d、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至治疗24 h时,两组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PLT、D-D、PT、APTT、Fib)组间效应、时间点效应及组间与时间点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h及治疗24 h时,静脉溶栓组患者的PLT、D-D、PT、APTT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均高于同时间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组Fib水平均先降低后升高,且均低于同时间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14 d时,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各时间点静脉溶栓组低于双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7%,明显高于双抗组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92%,略低于双抗组的8.83%,总不良反应率为21.56%,略高于双抗组的14.7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发病4.5 h内予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双抗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 单位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