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汉学家虽沉潜于考经证史,而改良宗族机制,治理乡村社会,一直是其重要论题。清初顾炎武等反思亡明之痛,期望强宗立国。清乾嘉学者程瑶田、钱大昕、陈寿祺等考释宗法,一些学者积极参与建祠、修谱,为强化宗族机制建言尽力。鉴于保甲制积弊重重,张惠言提出代之以绅衿为主导的乡董制。龚自珍主张将士、农纳入宗法范畴,立"农宗"以"定民生"、治天下。在晚清社会危机中,冯桂芬提出"复宗法",以"保甲为经,宗族为纬"。他们有关宗族的具体主张因时而变,而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主旨无殊,即大体基于由士绅率领乡民,以宗族聚合士庶,实现强宗固族,进而协调基层政权,因应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