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辽宁地区食品来源与临床样本来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了解不同来源沙门氏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用96孔药敏板,对54份食品来源和55份临床样本来源的沙门氏菌进行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计算,同时通过PCR方法对携带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目的片段进行扩增,检测2种来源沙门氏菌Ⅰ类整合子携带情况,分析其对多重耐药产生的意义。结果 2种来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有显著差异(食品耐药率高于临床样本:χ2=13.615,P=0.001<0.05); 2种来源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有显著差异(临床样本耐药率高于食品样本:头孢噻肟χ2=4.813, P=0.028<0.05;氨苄西林χ2=9.653, P=0.002<0.05);二者多重耐药率有显著差异(临床样本多重耐药率高于食品样本:χ2=4.012,P=0.045<0.05)。二者整合子携带率分别为食品样本22.22%、临床样本29.09%。结论耐药性的产生与不同环境压力诱导、自身滥用抗生素的习惯有关,也与Ⅰ类整合子的介导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环境以及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以期为进一步探索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以及它传递的影响因素提供实验依据。
-
单位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