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降水对华北农业区地下水保障能力的影响,为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地下水保障能力(F)评价理论体系,采用地学统计、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降水对地下水保障能力影响的时空特征。[结果](1)随降水量变化,F值空间分布变化明显,多年平均和丰水年以“基本保障”分布为主,枯水年则以“难以保障”为主;(2)随降水量变化,不同区位F发生频次亦不同。在燕山山前平原和太行—冀中平原,当降水频率分别>75%和>50%时,F值均在0.5以下;太行—豫北平原,当降水频率<75%时,F值升高至以大于1.0的频次为主;中部—豫北平原,当降水频率<50%时,F值均增大至1.0以上;当降水频率<25%时,中部—鲁北平原和滨海平原F值均增大至0.5以上,而中部—冀中平原只有少数年份F大于0.5。[结论]降水是影响地下水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平水年和枯水年仍为“较高保障”的区域可适当扩大农业种植规模,对丰水年为“难以保障”和“较低保障”的区域,应适当压缩农业种植规模。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