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按压与人工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预后影响的因素分析

作者:金魁; 付阳阳; 尹路; 余珊珊; 张丽利; 王亚; 朱华栋; 徐军; 于学忠*
来源: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03): 303-308.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3.00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按压方式对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全国急诊心搏骤停救治数据库,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来自7个省14家教学医院收治的517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机械按压分为机械按压组和人工按压组。收集患者人口学数据、复苏参数〔按压频率、监测仪显示的通气频率、复苏时间、药物使用〕及生理学参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比较两组患者ROSC率及24 h、7 d、28 d生存率。依据复苏时程是否超过60 min,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ROSC的影响因素。结果 517例患者中,24例因资料不全而被排除,最终共49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机械按压组214例,人工按压组279例。与人工按压组比较,机械按压组患者年龄更大,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比例更高,非可除颤心律比例更低,复苏中按压频率更低,通气频率更快,PETCO2水平和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用量更高,心肺复苏(CPR)时间更长。机械按压组患者ROSC率高于人工按压组〔36.9%(79/214)比30.5%(85/2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1.10,95%可信区间(95%CI)=0.68~1.76,P=0.693〕,使用多因素Logisit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两组患者ROSC率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1.21,95%CI=0.54~1.88,P=0.054)。两组患者24 h、7 d和28 d存活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同复苏时程复苏参数和生理学参数比较结果显示,CPR时间<60 min时,机械按压组按压频率较低,通气频率和肾上腺素用量较高;CPR时间≥60 min时,机械通气按压组肾上腺素用量和PETCO2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CPR时间<60 min的患者,非可除颤心律(OR=0.29,95%CI=0.05~0.75,P=0.015)、按压频率>120次/min(OR=0.39,95%CI=0.24~0.64,P<0.001)和通气频率>40次/min(OR=0.50,95%CI=0.31~0.84,P=0.034)是ROSC的独立危险因素;PETCO2≥20 mmHg(1 mmHg=0.133 kPa)是ROSC的保护因素(OR=2.79,95%CI=1.88~4.49,P<0.001)。而对于CPR时间≥60 min的患者,年龄≥65岁(OR=0.33,95%CI=0.15~0.67,P=0.018)、夜间收住(OR=0.74,95%CI=0.59~0.94,P=0.035)、非可除颤心律(OR=0.38,95%CI=0.25~0.65,P=0.001)、非心源性心搏骤停(OR=0.35,95%CI=0.25~0.48,P=0.013)、合并糖尿病(OR=0.46,95%CI=0.27~0.82,P=0.015)是ROSC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搏骤停发生在抢救室(OR=2.02,95%CI=1.02~2.92,P=0.023)、机械按压(OR=1.41,95%CI=1.12~1.75,P=0.043)、PETCO2≥20 mmHg(OR=2.94,95%CI=1.34~4.54,P=0.012)以及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OR=2.47,95%CI=1.15~3.78,P=0.043)是ROSC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急诊心搏骤停患者,机械按压与人工按压在ROSC及24 h、7 d、28 d存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CPR时间超过60 min的患者,机械按压与患者较高的ROSC率有关。

  • 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