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腹腔镜补救手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竞尧; 田艳涛; 王成锋; 赵东兵; 王贵齐; 许东奎*
来源:北京医学, 2020, 42(04): 279-282.
DOI:10.15932/j.0253-9713.2020.04.003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未达治愈标准的补救方式,以及行腹腔镜补救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例早期胃癌ESD治疗后未达治愈标准再行腹腔镜补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补救手术指征,评价腹腔镜补救手术的效果。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肿瘤黏膜下浸润超过500μm,1例ESD术后显示基底切缘阳性,1例显示为低分化胃癌,存在高淋巴结转移风险,均未达治愈性切除标准,故行腹腔镜补救手术。腹腔镜术后病理显示,5例有癌残留。20例腹腔镜补救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33枚,其中1例存在癌残留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5例发生癌残留患者平均黏膜下侵犯深度为2 140μm;2例低分化,3例中低分化;4例ESD术后病理显示基底切缘阳性,2例水平切缘阳性;3例神经受侵犯;Lauren分型弥漫型2例,混合型3例。15例ESD术后未发生癌残留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平均黏膜下浸润深度为930μm;3例低分化,7例中低分化,5例中分化;10例术后基底切缘阳性,2例水平切缘阳性;2例神经受侵犯;Lauren分型混合型3例,弥漫型3例,肠型9例。有癌残留者与未发生癌残留者黏膜下侵犯深度和Lauren分型肠型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补救手术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未达治愈标准胃癌患者安全可行的补救方式,但对于肿瘤浸润程度较浅或Lauren分型为肠型的胃癌患者,补救策略的选择有待进一步探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