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约公元前1000年世界各地逐渐进入传统铁器时代。当时,中华文明已有约2000年的发展历史,并借助发达的铜器技术以及"融合"和"统一"的特征而逐渐走向强盛。其时,西方文明则出现仅约千年,随后借助领先于周边地区的制铁技术以及对外的"扩张"和"征服"而强盛起来,进而建立起基于对奴隶盘剥的强大奴隶社会。中西方文明的这些早期历史特征在传统铁器时代得以不断延续。在中华文明众多的早期思想学派中儒学得以脱颖而出并不断完善,成为持续两千多年社会稳定的主流意识;但其僵化、守旧的消极作用却阻碍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融合特征也使其主体民族并未实施过对异族的大规模种族灭绝行为。推行对异族盘剥而非融合的早期西方文明难以长期维持覆盖全欧洲的庞大统治,致使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在随后上千年的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明成为了西方众多王国核心思想意识的基础。基督教主张平等、博爱,但这种理念并不能跨越文明圈,因而西方继续以对外扩张和征服的形式表现出对文明圈外异族的歧视。中世纪晚期的基督教极为僵化、腐败,阻碍了科技发展,因而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冲击下逐渐呈现衰落趋势。随后西方社会的政体改革、科技创新、海外扩张等行为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西方文明的对外扩张、征服特征还导致了西方社会对待文明圈内外事物的双重标准,以致历史上经常发生大规模的种族灭绝行为。事实证明,当今世界已经没有早年西方借助扩张和盘剥而强盛的国际环境,无视西方价值观的双重标准,表面化地简单照搬西方制度已无法再现西方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