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不同地区的海芋和混淆品尖尾芋进行系统的生药鉴定和显微定量分析,明确不同来源品种的鉴别特征,为海芋的后续开发提供技术保障。[方法]采用中药鉴定方法,对重庆、广东、广西、四川和江苏的海芋及混淆品尖尾芋的原植物形态、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利用显微定量分析法,结合SPSS软件对不同样品粉末的草酸钙针晶数量和长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不同地区的海芋原植物、叶片和根茎的性状相似,没有显著的鉴别特征;混淆品尖尾芋与海芋的性状特征相近,在叶和根茎中存在较大差异。显微观察表明海芋叶上表皮被睫毛状角质层,栅栏组织约占叶肉组织1/2,维管束中以单个大型导管为主,不同地区海芋样品间的差异不明显;尖尾芋叶上表皮角质层较平坦,栅栏组织约占叶肉组织1/3,维管束中以成对导管为主。理化鉴定初步证明海芋根茎中含有鞣质、皂苷、有机酸、黄酮、甾醇、三萜类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不同地区的海芋在鞣质与黄酮等含量的显色反应程度上略有差异;尖尾芋中鞣质、皂苷及黄酮成分含量较少,与海芋存在显著差异。显微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海芋的根茎结构特征相似,在草酸钙针晶和簇晶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鉴别特征用于不同地区海芋的区分;尖尾芋根茎中木栓层细胞数、草酸钙针晶和簇晶均明显少于海芋根茎,其中针晶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海芋与混淆品尖尾芋药材的中药鉴别方法,为后期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