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代戏台,除有表演区域的前台,还有戏台后部演员装扮、待场之所,称为“戏房”。这个隐蔽的区域,也会与前台演员对话或作其他呼应。《张协状元》已利用戏房扩大表演空间,元明杂剧没有这一称呼,但同样体现出对这一空间的利用。明传奇则将戏房纳入表演进程,使其成为固定部分,《元曲选》借鉴传奇形态,改“外”为“内”。而实际演剧中的戏房,则又形态不一。通过考察戏房在演剧中的形成与变化、功能与运用,可以看到古代演剧对空间的创造性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