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专门培养乡村教师的近代乡村师范学校肇始于清末,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经历了思想酝酿期、体系建立期、制度完善期,虽最终式微没落,但其“为农”的培养目标,“亲农”的课程设置,“归农”的教育实习,“融农”的毕业服务,依然在师范教育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同为乡村教育培养乡村教师,近代乡村师范教育可谓是当代公费师范生教育的嚆矢。审视当下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状况,培养目标“远农”、课程设置“疏农”、教育实习“离农”以及毕业服务“拒农”等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为了让公费师范生教育能够达成政策设计的初衷,以史为鉴,我们需要厘清培养目标,厚植乡土情怀;重构课程体系,打磨乡村底色;规范教育实习,完善实践谱系;引导生涯规划,提升乡村自觉,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融得进”“扎得深”的乡村教师。

  • 单位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