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循环血小板微颗粒(PMPs)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首次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24 h和治疗后1 d、7 d、14 d以及随访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PMPs和EMPs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对照组循环PMPs和EMPs水平为参照。结果观察组PMPs和EMPs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脑血管病家族史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大面积脑梗死、平均收缩压(mSBP)≥160 mmHg、平均舒张压(mDBP)≥100 mmHg、空腹血糖(FBP)≥10.0 mmol/L、NIHSS≥10分患者的PMPs和EMP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MPs和EMPs水平于治疗后7 d达高峰,治疗后14 d开始回落,随访6个月时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检测外周循环PMPs和EMPs水平对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单位神经内科; 梧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