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该疗法通过促进术后肠麻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来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机制。方法 纳入符合术后肠麻痹标准诊断的15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A组(电针足三里+常规)50例,B组(普通针刺足三里+常规)50例,C组(常规)50例,3组患者均予以术后肠麻痹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B组经常规治疗后于左右两侧对称的足三里行针;A组于两侧足三里行针灸针治疗后,将电针治疗仪与针柄相连,调整连续波频率,将电流强度调整到患者可接受的范围,留针30 min,2次/d,连续治疗7 d。记录实际结果,直至患者康复、各项指标恢复后出院为止。记录术后初次肛门排气时间点、术后初次排便时间、术后肠活动时间、术后伴随典型症状消失时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饥饿)、术后第1次进食时间、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半卧位时间和下床时间,分别进行各组组内、组间对比;分别取术前和治疗后1、3、7 d白细胞(WB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胃动素(MTL)结果及临床疗效比较3组是否有差异。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经治疗后,术后初次肛门排气时间点、术后初次排便时间、术后肠活动时间、术后伴随典型症状消失时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饥饿)、术后第1次进食时间、术后患者住院时间A组均早于B、C组(P<0.01),在半卧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TNF-α、IL-6、CRP、PCT、IL-1 β、SAA、MTL等指标上,A组均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来看,A组较其他2组有更高的有效率(P<0.01),无不良反应。结论 电针足三里治疗术后肠麻痹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其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足三里兴奋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从而拮抗局部或全身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