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次研究以东昆仑西段开木棋河东地区的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微粒包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究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岩石学研究发现,花岗闪长岩与微粒包体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但微粒包体发育石英和长石斑晶,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印记。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揭示,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40.1±1.5 Ma,属中三叠世早期。暗色微粒包体w(SiO2)54.89%~56.08%,平均55.66%,MgO相对较低;寄主花岗闪长岩与暗色包体LaN/YbN分别为6.77~13.41和5.01~7.79,δEu均<1或接近1;二者均富集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 K和不相容元素U,Th;寄主花岗闪长岩Nb/Ta均值为10.98,与地壳Nb/Ta平均值相近,Sr均值为334×10-6,Yb均值为1.63×10-6,表现为低Sr低Yb型,推测寄主花岗闪长岩起源于含角闪石—石榴石—辉石的高压麻粒岩熔融。暗色微粒包体Nb/Ta值为13.87~16.19,均值为14.8,Rb/Sr值为0.22~0.34,具有壳幔混源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次研究认为开木棋河东地区含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俯冲—碰撞转换阶段,即中三叠世早期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和巴颜喀拉与昆仑陆块发生碰撞的构造转换阶段。

  • 单位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