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提升期刊服务能力,并庆祝创刊30周年,我们梳理了《生物多样性》2013-2022年的主要进展。(1)近10年中,期刊的特色进一步凸显。围绕学科前沿、国家重大行动计划、履约等领域共策划出版56个专辑/专题,新设立编者按、生物编目、数据论文、保护与治理对策、生物文化多样性等特色栏目,通过发表数据论文、生物编目等文章推动数据共享,以及通过鼓励学术争鸣、探索中文期刊的国际传播等举措使期刊的特色进一步凸显。(2)期刊载文量快速增加,报道的内容不断拓展。研究方向由前20年的61个增加为目前的78个,90%左右的文章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科学/生态学等领域;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的稿件分别占41.79%、47.48%和4.61%。基于关键词的文献计量分析表明,近10年刊登的文章关键词聚类为遗传多样性、群落结构、红外相机、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等9个子领域。培养了大批生物多样性人才, 10年中共有4,665位作者署名(作者记录数6,295),发表文章最多的前20位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机构,其中60%为编委。(3)刊登的论文被广泛引用和下载。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排除了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2022年10月18日),近10年刊登的文章有1,211篇累计被引用13,507次,平均每篇被引11次以上;网上下载量从2012年的6.64万次增加到2021年的23.85万次。有5篇文章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以国家公园、红外相机、红色名录、多功能性、生物入侵为关键词的文章是受关注的热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生物学领域一直排名前列;是《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中全球保护生物学领域唯一的中国期刊,2019年和2020年分别位列23/48和25/49位。最后我们探讨了今后如何继续引领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建设一流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科学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