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假设并通过实例分析,尝试探讨语言的普遍结构系统。这些假设有:探究语言事实的普遍原理并辅以合理的阐释才能对语言学的发展作出永久性贡献;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类型",既能从理论上把握发话人/作者的表达意图,又可防止发话人与受众/读者在理解上产生隔阂或分歧。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容易受到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或主观臆测而曲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文章以《诗经·国风》里的《桃夭》《鸱鸮》为例,尝试用恰当的类型来分析语料,概括出作者的概念表达意图,以期能从中观察该语言的表达意图是否已发生历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