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临床分离菌株的种系分型、毒力基因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法 采集临床尿路感染患者尿样进行细菌培养,对菌落计数大于105 CFU/mL的样品再进行挑选,将选出的疑似大肠杆菌的菌落用微生物及蛋白快速鉴定质谱仪(MALDI Biotyper)鉴定出UPEC分离株。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UPEC分离株种系分型基因chuA、yjaA以及DNA片段TSPE4.C2;利用PCR检测UPEC分离株中9种毒力基因(fimH、tonB、ireA、fyuA、cnf-1、vat、hlyD、ompR和phoU)的分布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检测UPEC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共选取UPEC分离株42株,其种系分型以B2型和D型为主,分别占40.5%和31.0%。对9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发现,Ⅰ型菌毛编码基因fimH检出率最高,为92.9%;摄铁相关基因tonB、ireA和fyuA的检出率分别为90.5%、66.7%和76.2%;受检的3种毒素相关基因中,编码细胞坏死因子的cnf-1基因检出率最高(52.4%),溶血素基因hlyD和空泡化毒素基因vat的检出率分别为21.4%和28.6%;其余毒力基因ompR和phoU的检出率均低于30.0%。所有受检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16株(占38.1%)具有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15株(占35.7%)具有中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其余11株菌株具有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强生物被膜形成菌株大多属于B2型,且其携带毒力基因数量高于弱生物被膜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PEC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其种系分型和毒力基因分布具有一定关联性,进一步了解UPEC临床分离株的生物学特征尤其是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可为尿路感染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