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机制探讨

作者:魏操; 翟素珍; 邰胜燕; 肖永珊; 张春林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8, 53(08): 1161-1167.
DOI:10.19405/j.cnki.issn1000-1492.2018.08.002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美洲大蠊粗提物(PAE)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京万红组、PAE高(250 mg/g)、中(125 mg/g)、低(62.5 mg/g)组,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处死,观察创面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染色观察组织生长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CD68)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PAE高、中、低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E组之间比较,PAE中组均高于PAE高组和PAE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第3、7天,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CD68、VEGF、bFGF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E高中低组之间,PAE中组含量均高于PAE高组和PAE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CD68、VEGF、bFGF含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创伤模型上,PAE可通过在创伤修复的不同阶段影响胶原纤维、CD68、VEGF、bFGF表达含量,从而加快创口的愈合。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