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减氮模式对喀斯特地区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者:冯云贵; 冯跃华; 张建冲; 龙丽荣; 赵庆凯; 秦建权*
来源:河南农业科学, 2022, 51(06): 32-42.
DOI:10.15933/j.cnki.1004-3268.2022.06.004

摘要

以川优9527(V1)、Y两优900(V2)、准两优527(V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T1)、当地农民习惯施氮(T2)、氮肥后移减氮20%(T3)、有机无机肥配施与氮肥后移减氮20%(T4)、增密与氮肥后移减氮20%(T5)、控释肥尿素配施减氮20%(T6)6个处理,研究不同减氮模式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机插杂交籼稻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地区机插杂交籼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T2处理相比,T6处理产量与之相当;T5、T4、T3处理产量提高,V1、V2、V3中T5和T4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2.9%、23.7%、23.8%和12.3%、14.1%、13.8%,T3处理分别提高7.8%、14.1%、7.6%,T5、T4、T3处理产量提高主要归因于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成穗率和有效穗数提高。与T2处理相比,T5、T4、T3、T6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回收利用率总体上均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总体均表现为T5>T4>T3>T6>T2,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总体均表现为T4>T5>T3>T6>T2。综上,减氮20%条件下,T5、T4、T3处理均能达到增产增效的效果,以T5处理最优,T4处理次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