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二战后至今,台湾农地制度的演进,从根本上说是工业化推进的必然产物。战后初期,还处于农业社会的台湾着眼于社会公平,推行了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土地改革,形成了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格局。19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地制度的目标从以追求社会公平转向追求土地利用效率,其变革有两个主要路径,一是实施共同、委托经营及合作经营等经营方式,以追求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二是在农地管理上,由严格的管制转向开放农地的自由买卖。农地制度演进的方向,客观上顺应了工业化的推进,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成效不彰,开放农地自由买卖进一步助长了土地投机。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工业化所导致的工农业的巨大反差,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台湾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