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参苓白术散抗肝纤维化(HF)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运用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初步获取参苓白术散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借助Gene Card和OMIM数据库收集疾病相关的靶点,两者取交集绘制韦恩图,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建立“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得PPI网络,通过GO及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主要作用通路和靶点蛋白。根据预测情况通过细胞实验对生物学分析进行验证。建立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模型,设置空白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0、200、400μg/mL参苓白术散处理,阳性对照组给予200μg/mL秋水仙碱处理。MTT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划痕实验检测用药后HSC-T6的迁移能力,ELISA法检测给药后各组细胞内α-SMA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GF-β1、Smad2和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筛选最终获得参苓白术散潜在靶点970个,疾病靶点513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117个,主要作用于Akt1、IL-6、TGF-β1、TNF等核心靶点,涉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乙型肝炎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等通路。与空白组相比,MTT检测显示,参苓白术散能够抑制HSC-T6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给药后可以减弱HSC-T6迁移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ELISA实验显示,参苓白术散可以降低α-SMA蛋白含量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参苓白术散能够下调TGF-β1、Smad2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抗肝纤维化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免疫和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同下调TGF-β1、Smad2和Smad7蛋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