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新疆紫草抗肝癌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新疆紫草抗肝癌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检索文献收集新疆紫草主要活性成分;根据药物的药物动力学(ADME)特性,通过FAFDrug4平台对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利用多个数据库搜集筛选化合物和肝癌作用靶点,并绘制韦恩图分析;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对核心通路上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验证5种萘醌类化合物的活性;根据预测结果在H22荷瘤小鼠模型中,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异戊酰紫草素抗肝癌关键靶点。结果:共筛选出55个活性成分,有效成分抗肝癌靶点34个;“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中,度值较高的活性分子主要是萘醌类成分;PPI网络得到多个紫草抗肝癌核心靶点,KEGG筛选通路22条,主要作用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种紫草萘醌类成分与PI3K/Akt信号通路靶点亲和力良好。CCK-8和动物实验结果说明脂溶性成分异戊酰紫草素有着较好的抗癌潜力,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血清中VEGF、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干扰素-γ(IFN-γ)水平(P<0.05,P<0.01),并显著下调磷酸化(p)-Akt(Ser473)、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表达,上调Bcl-2家族抗凋亡因子(Bad)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新疆紫草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肿瘤血管生成并诱导癌细胞凋亡,为后续深入探讨其具体机制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
单位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