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外周动脉疾病管理跨大西洋学会间共识Ⅱ(TASC Ⅱ)C/D级原发病变和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和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血管外科组行DCB治疗的126例TASC Ⅱ C/D级股腘动脉病变患者资料, 其中74例为股腘动脉病变未接受过腔内治疗者(原发病变组)、52例为有腔内治疗植入支架史者(支架内再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资料, 评价围手术期并发症、一期及其辅助通畅率、二期通畅率, 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管血运重建(f-TLR)通畅率及病死率、截肢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靶血管通畅率, 应用Cox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各因素相关风险度。结果原发病变组和支架内再狭窄组的病变长度分别为(21.25±12.64)和(34.71±12.02)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4, P<0.001);病变累及到腘动脉P2、P3段者比例分别为33.8%(25/74)和15.4%(8/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 P=0.021);术前流出道评分(χ2=3.54, P=0.170)、术后流出道评分(χ2=0.77, P=0.679)、中重度钙化比例(χ2=0.26, P=0.614)、小腿流出道重建比例(χ2=0.62, P=0.4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成功, 成功率100.0%(126/126);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8%(5/74)和1.9%(1/52)。原发病变组和支架内再狭窄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2(19.78±11.02)和17(20.02±11.32)个月, 各有6例死亡;Kaplan-Meier法评估的术后6、12、24个月时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1%、73.4%、50.8%和87.8%、68.8%、42.0%, 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7%、78.4%、62.8%和89.3%、77.1%、62.8%, 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5.1%、95.1%、88.7%和 94.9%、88.9%、84.3%, f-TLR 通畅率分别为97.3%、88.6%、79.2%和 90.0%、77.7%、74.7%, 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腘动脉P2、P3段受累为影响靶病变通畅率的相关因素(χ2=9.22, P=0.033)。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TASC Ⅱ C/D级原发病变和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中期临床疗效较好。

  • 单位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