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粮价乃百价之基,关乎国计民生,其变动可反映社会治乱、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直隶为京畿腹地,具有拱卫京师的作用,粮价稳定关乎朝廷统治及社会安定。直隶粮食种植集中于冀中与冀南平原,主要为小麦、粟米、高粱、豆类,以及明中叶后传入的美洲作物。清代,直隶粮食供需不容乐观,作为华北典型的缺粮区,大有民食日艰之势,食物消费也呈现粗粝化。雨雪粮价奏报制度贯穿清代始终,现存的粮价资料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是研究清代经济史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在粮价数据整理考证、变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粮价变动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应对等延伸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由一维数据向面板数据发展,由分析粮价序列本身向研究市场机制、市场整合发展。然而,多数研究关注江南和华南地区,也缺乏对粮价及其稳定机制的整体性探讨。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清代直隶地区粮价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围绕粮价变动特征、影响因素、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应对等主要问题,从粮价调控的视角探讨粮价稳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