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俄罗斯语言学家雅各布森1966年在《中国格律诗的组合模式》一文中用对称理论来解释近体诗声律,发现了中国诗律学家未能充分揭示的诗行关系:反对称、镜像对称、镜像反对称。其中的镜像反对称受到了中国科学家杨振宁在研究粒子规律时提出的镜像反照说的影响,即可以通过镜像反照来转换物质与反物质。雅各布森的学说,被高友工继承,后者在《格律诗的美学》中提出了镜像的概念。之后王靖献在《新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中国诗”辞条下,受到雅各布森的影响使用了“镜子效果”一语。这些研究尽管具有科学价值,是准确的解释,但不是如实的解释。中国古代的诗人无法把握量子力学的对称学说,他们只能通过可以直觉到的经验来建设诗律。就文化的根源来看,《周易》的阴阳二分法,与平仄二分法对应;对卦与覆卦的卦变规律,与近体诗诗行的变化规则相同。中国诗人从乾、坤两卦以及屯、蒙两卦可以直接得到对卦和覆卦的经验。而近代诗“粘”的技巧,实际上是先求对卦,再求覆卦(或者次序相反)而得到的。近体诗声律并非是对梵语诗律的模仿,它充分吸取了《周易》的卦变思想,是具有中国文化自身特征的美学结构。雅各布森发现了一种科学的解释,但对于近代诗声律而言,固有文化的解释更符合历史事实。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