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增殖放流是修复大黄鱼资源的重要举措,但自然条件下大黄鱼放流存活率低,增加了资源修复的难度。大黄鱼放流存活率主要取决于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捕食能力和避敌能力,而野化训练是实现其食性转化、提高捕食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野化训练时改变大黄鱼的摄食环境,探究饵料结构和放养密度对大黄鱼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大黄鱼资源恢复提供参考。通过相关试验,开展了自然摄食(试验组)与人工养殖(对照组)条件下大黄鱼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和代谢酶活性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中密度与高密度放养条件下实验组大黄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低密度放养条件下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中、高密度放养试验组大黄鱼生长状况与人工养殖条件下还有差距,而低密度放养条件下大黄鱼生长状况与人工养殖条件下已无差别,表明了低密度放养条件下通过摄食自然饵料生物可以提高大黄鱼在自然环境下的捕食能力。(2)消化酶活性对比研究显示:试验组胃蛋白酶、脂肪酶指标普遍高于对照组,表明摄食自然饵料可以提高大黄鱼的消化能力,实现大黄鱼食性转化。(3)代谢酶活性对比研究显示: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指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摄食自然饵料可以提高大黄鱼的抗氧化与免疫能力。综上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大黄鱼饵料源与放养密度可以提高大黄鱼捕食能力、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自然环境下存活率。
-
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