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蔓状隆起型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与组织胶注射治疗带来的风险与获益。方法 2015年6月—2020年6月, 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或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 符合胃底曲张静脉呈蔓状隆起(Hashizume标准F1型)的食管胃连通型血管(LDRf分型标准Le, gf型)病例193例纳入回顾性分析, 按治疗方式分成胃底及食管套扎组(胃底和食管曲张静脉均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 32例)、组织胶组(胃底曲张静脉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 71例)和单纯食管套扎组(仅食管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 90例), 对比分析3组的再出血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再出血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18.75%(6/32)、12.68%(9/71)和3.33%(3/90), 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 P<0.016)。(2)3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0%。治疗显效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37.50%(12/32)、25.35%(18/71)和14.44%(13/90), 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2, P<0.016)。(3)3组均未出现肺部感染、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穿孔。胸痛或腹痛发生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18.75%(6/32)、11.27%(8/71)和2.22%(2/90), 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4, P<0.016)。发热、恶心呕吐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同时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 以及胃底静脉曲张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联合食管静脉曲张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 对于蔓状隆起型胃底静脉曲张病例并无更多获益, 而单纯行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可能获益更多。
-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