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椎弓根钉道强化部位对绵羊骨质疏松模型胸腰椎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生长3~5年常规牧场饲养雌性绵羊,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骨密度T值在-2.5以下)处死取脊柱标本,分别对腰4椎体椎弓根钉道进行强化。根据强化部位的不同分为3组,每组10具标本。A组强化钉道前1/3,B组强化钉道中1/3,C组强化钉道后1/3。3组常规固定后行疲劳实验,测量脊柱标本最大活动范围(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4个方向)、轴向压缩刚度及腰4左侧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最大拔出力和对侧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扭力。结果 3组轴向压缩刚度、螺钉最大拔出力及最大扭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轴向压缩刚度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P<0.01);B组和C组螺钉最大拔出力及最大扭力均大于A组,且C组大于B组(P<0.01)。3组各方向最大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最大活动范围均小于A组,且C组小于B组(P<0.01)。结论 椎弓根钉道强化时,强化部位越接近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越大,内固定稳定性越好。故在保证骨水泥不进入椎管的情况下,应尽量强化椎弓根钉道的根部。

  • 单位
    张家口市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