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代宗禄在制度层面始终以实物为计算标准,而实际上,河南的宗禄自弘治年间已逐渐折银运作,低廉的米银比价减轻了地方的财政负担,禄米折银也使宗禄的财政来源突破了本色税粮的桎梏。河南各王府的供给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宗禄负担及其缺额主要集中于旧封王府。河南将宗禄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之中,通过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向宗禄倾斜,甚至分割中央坐派的起运钱粮及其附加费用,力图满足宗禄的日常开支。但是,由于万历中期以后财政支付能力逐渐降低,宗禄引起的财政困境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另外,以粮石为基准的会计数额只能表面呈现宗禄不断线性增长的趋势,与分封地方以白银为基准的实际财政负担并不一致,河南宗禄年度开支在嘉靖末期达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