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至清代的碑帖中,常将“叔”字写为异体“■ ”,该异体写法至迟在东汉已出现。 通过考察“叔”字历史演变,指出“■ ”乃“叔”由篆书演化为隶书、再演化为楷书的一种形式。 在该形式中,将表音或表意字符“小”移至“弋”与“又”之间;同时,将左边“弋”部反写,而右边“又”部讹变为“寸”部,就成为异体写法“■ ”。书法作者明了该异体写法来源,对古代碑帖临摹和书法创作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