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

作者:乔麦菊; 赖燕舞; 李仁贵; 邓涛; 周应敏; 罗波*
来源:生命科学研究, 2023, 1-9.
DOI:10.16605/j.cnki.1007-7847.2023.07.0178

摘要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 (♀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工作。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种群36年的出生性比、11年的分年龄雌雄个体数量和分年龄死亡雌雄个体数量,计算出生性比和预期寿命等数据,旨在探究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出生性比为1.01∶1,与1∶1的性比无显著性差异(P=0.926);雄性大熊猫在幼年阶段死亡的占比高于雌性(♀38.24%/♂48.72%);圈养大熊猫的出生预期寿命中位数为21.3岁,其中雌性为23.5岁,雄性为19.8岁,雌性预期寿命比雄性长3.7岁。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雄性大熊猫幼年阶段死亡比例高于雌性,且雌性大熊猫预期寿命更长。本研究聚焦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性比失衡问题,首次计算了圈养大熊猫的预期寿命,可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饲养管理和野外大熊猫种群性比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大熊猫研究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