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型鼻肠管在胃癌根治术加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74例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因心理接受程度及经济水平差异, 36例患者通过术中放置螺旋型鼻肠管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 为鼻肠管组;15例患者通过术中空肠造瘘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 为空肠造瘘组;23例患者因治疗时间较早, 采用传统的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方式, 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为肠外营养组。术后定期检测和比较3组患者血清Alb、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数、IgA、IgG、IgM,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漏及切口延迟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 3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组患者均治愈出院, 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无腹腔感染、肠梗阻及切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鼻肠管组患者术后第3天Alb、淋巴细胞数、IgA、IgG、IgM分别为(34±4) g/L、(0. 9±0. 3)×109/L、(1. 9±0. 8) g/L、(9. 5±2.1)g/L、(1. 00±0. 29) g/L;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34±4) g/L、(0. 8±0. 7)×109/L、(1. 6±1. 2) g/L、(8. 2±1. 4) g/L、(0. 91±0.15) g/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31±5) g/L、(0. 9±0. 3)×109/L、(1. 7±1. 0) g/L、(9. 3±1. 8) g/L、(0. 97±0. 33) g/L, 3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68, 1.745, 2.115, 2.189, 2.124, P>0.05)。鼻肠管组患者术后第7天Alb、淋巴细胞数、IgA、IgG、IgM分别为(36±5) g/L、(1. 7±0. 5)× 109/L、(2. 3±1. 2) g/L、(10. 5±1. 9) g/L、(1. 40±0. 40)g/L, 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35±5) g/L、(1. 5±0. 7)×109/L、(2. 1±0. 9) g/L、(10. 4±2.1)g/L、(0. 80±0.60)g/L, 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32±5) g/L、(1. 3±0. 5)×109/L、 (1. 8±0. 7) g/L、(8. 2±2. 1) g/L、(1. 20±0. 60) g/L, 3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225, 1.785, 2.756, 2.882, 2.278, P> 0.05)。鼻肠管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消化道漏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例、0、(7. 2±1. 8) d;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0、0、(8.1±2. 2) d;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0、1例、(7. 8±2. 6) d, 3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688, P>0.05)。鼻肠管组、空肠造瘘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68±34)mg/L、(167±32) mg/L、(3. 1±1. 6) d, (162±36)mg/L、(166±34) mg/L、(3. 3±2. 1) d, (127±38) mg/L、(118±26) mg/L、(4. 2±2. 1) d, 3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9, 4.438, 3. 425,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 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显著短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 2.225, 2.189, 2.185, 2.228, 2.155, P<0.05);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 1. 408, 1.733, 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2~24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 无因术后并发症再次入院患者。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优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经螺旋型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操作简便, 创伤小, 效果可靠, 可促进患者营养状态改善及肠功能恢复, 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