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扬州南河下花园巷历史街区毗邻城市东南“河埠”,兼具城市水岸的外向“流动”与商业后街的殷富宜居。历经明后期以来数百年的景象增饰、“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大规模重建整合和“泛花园化”建设,以及石涛等艺术家的景象经营和精神赋予,街区曾经拥有与城西北郊瘦西湖水上园林群落遥相辉映的陆上园林群落。然而,随着1949年后“大院化”的整体改造,街区的空间肌理特质与群落价值衰减显著,甚至在街区东南部建造大型“苏式”(1)办公主楼,以极具冲突感和“拼贴”感的姿态,诉说着复合叠映的空间话语,成为街区新的地标和历史风貌组成部分。文章尝试梳理此办公楼与整个花园巷街区的历史空间与文化意象脉络,探究其建筑形式与空间肌理的演化逻辑和深层次特征,在充分尊重、适应各类历史“真迹”的差异化与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城市“拼贴”与历史叠映方式,提出“水形山意、和而不同”的街区保护与再生设计策略。
-
单位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