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材料生产中的劳动因素是进出口贸易领域国际认证体系的一项新议题。近期美西方国家操控的国际认证体系大肆炒作绿色政治、劳工政治等非技术因素,剑指我国劳动密集型原材料产业,涉及农、林、渔等多个行业。国内现有研究多以单领域的技术认证因素为主,尚未从劳动密集型层面研究其中极具任意性和破坏性的非技术认证因素。以我国棉花、木材、海鲜水产品正在遭遇的非技术认证壁垒为例,我国原材料生产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涉及到“人”的因素较多,在由美西方国家操控的国际认证体系当中会遭遇不同风险隐患,如美西方托名与“劳动者”有关的非技术因素,构筑精准打击我国原材料产业优势的“反斜面阵地”,其具有劳动密集风险、中国模式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3个层面;否定和抹黑我国重点原材料产区的农业政策,利用认证体系的阻拦和打压破坏新疆的社会经济成果,还可能造成风险扩散;通过否定我国(棉花)产能的国际产业链合法性,削弱(棉花)国际定价权竞争力,加大我国的原棉进口依赖,增加下游行业风险等。针对上述种种风险隐患,除了效仿美西方国家以立法形式保护我国“关键原材料”进出口的弹性外,我国应对美西方认证打压的关键在于争夺国际原材料认证的话语权,建设立足中国优势的非技术层面关键话语,即鼓励“减贫原料”保障人权、呼吁“包容原料”保障民族发展权、倡导“进步政府”推进发展中国家原材料产业政策国际合作,并呼吁全球认证机构吸纳,向国际认证机构发起倡权行动。通过这些措施为我国原材料产业链修筑立足中国优势的政治正确、环境正确和形象正确高地。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