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郭朋乐; 李文莉; 胡凤玉; 张复春; 蔡卫平; 唐小平; 李凌华*
来源: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8, 45(03).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在登革热中的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7—11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170例普通登革热患者,以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具有可比性。登革热患者根据就诊时的热程分为5组:发热第1~2天为A组,共36例;第3~4天为B组,共38例;第4~6天为C组,共32例;第7~8天为D组,共33例;9 d及以上者为E组,共31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的比例,比较不同组别外周血MDSCs比例。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MDSCs的比例与血清病毒RNA载量、发热体温、凝血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为单核细胞型(M-MDSCs),表型为CD14+HLA-DR-/lowCD33+CD11b+。170例登革热患者的MDSCs比例为(4.45±0.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5.191,P<0.01)。随着热程延长,登革热患者的MDSCs比例呈现下降趋势(F=3.278,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登革热患者外周血MDSCs的比例与登革热病毒载量(r=0.367)、体温(r=0.263)及凝血时间(r=0.475)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登革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型MDSCs比例较高,且与疾病热程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参与登革热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