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性主动脉瘤腔内修复5例临床分析

作者:马立龙; 张亚政; 杨海波; 张华; 李有金*; 刘新波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2023, 61(08).

摘要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的急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文献报道, 布鲁氏菌性心血管并发症中, 主动脉瘤仅占0.06%[1, 2], 但病死率较高, 为21%~22%[3, 4]。目前, 布鲁氏菌性主动脉瘤的文献多为个案报告, 治疗方法多为主动脉置换术, 手术风险高、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 影响劳动能力;而单纯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本身存在术后覆膜支架感染的风险, 且患者术后仍需在疫源区生活, 术后再次感染及布鲁氏菌病复发风险进一步增加。基于我区患者实际情况, 我们摸索出一种结合系统+局部抗菌药物治疗的腔内修复方法, 特提出与同道讨论。

  • 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